河北水利钢制拍门生产厂家


tel3

新闻中心
联系方式

321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司动态 > 诸暨浦阳江钢制拍门的治水启示录
诸暨浦阳江钢制拍门的治水启示录
更新时间:10-12 11:05
浏览量:100

     退休不久的诸暨市水利钢制拍门水电局副局长周长海,与浦阳江打了半辈子交道。“1950年6月24口,北庄畈决堤,城区一片汪 洋,当时的诸暨火车站也被淹,浙赣铁路被迫停车7天。”他告诉钱报记者,这次洪灾震惊了国内外,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,成为诸暨兴建蓄滞洪区的直接原因。

按照“上蓄、中分、下泄”的指导方针,库容5800万立方米的蓄滞洪区,最终选在浦阳江中游人口稀少、湖塘密布的高湖一带。工程于1952年底动工,次年6月基本完成,包括分洪进水坝、围堤、引河、泄洪闸等。其中进水坝位于城关江东,也就是如今的诸暨城市广场位置。当时还只是3孔的半控制性工程,没有闸门,均为土坝,分洪时要临时扒开。

1953年4月,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和苏联专家现场考察后指出,土坝在分洪时难以精准掌握,应改建进水坝闸门,改半控制性为全控制性工程。于是,在专家的建议下,改建工程在次年5月4日完成。进水坝从3孔增加到36孔,每孔3米,设有木质闸门(上世纪60年代又改为钢混闸门)。这道分洪闸成为了诸暨江东的地标,“三十六洞”的叫法,也从那时起流传开来。

“三十六洞”完工不到一星期,就经受了洪 水的考验。当时适遇梅汛提前,浦阳江水位猛涨,进水闸在1954年5、6月间先后四次开闸分洪,确保了浙赣铁路交通安全,减轻了两岸洪涝威胁。

“分洪闸就像一个减压阀,江水上涨、有溃堤危险时,将洪 水引进分滞洪区,减轻江堤的压力。等洪 水褪去,浦阳江水位降低,再打开泄洪闸,让蓄滞洪区中的积水重新流入浦阳江。”周长海这样解释蓄滞洪区和“三十六洞”的作用。

解决先天不足,“新三十六洞”应运而生

自建成当年4次开启分洪后,1955年、1956年和1962年“三十六洞”还进行了3次成功分洪,为确保浙赣线行车、浦阳江下游50万亩农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但是这一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水利工程,存在着先天缺陷。一是分洪能力偏小,只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,分洪时只能通过不足7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,达不到5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要求。二是分洪需经过4.3公里的行洪道,洪 水才能从分洪闸进入滞洪区,“口小肚大”,行洪能力无法满足要求。三是滞洪区入口被高湖南渠隔断,一旦需要分洪,要临时爆破南渠两岸的堤埂,既不安全也不可靠。

随着时代推移,行洪道边缘地带的人口密度、居民房屋、工矿企业逐年增多,分洪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势必增加。同时,“三十六洞”及行洪道的位置,对城市东扩的制约也日渐明显。

于是,上世纪80年代末“原址扩孔或增建分洪闸”的主流意见中,诸暨的水利人提出了“把整个分洪闸,移到更合适位置去分洪”的大胆设想,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,又给城市发展让出空间。

也许是这样的想法过于大胆,在激烈的争论中,又过去了5年。最后,经过专家计算、认证,“三十六洞”移位改建在技术上可行。最终,省里一锤定音,通过移位改建的决定。

1993年11月,高湖蓄滞洪区分洪闸移位改建工程正式启动。在省政府和水利厅等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支持下,诸暨市自筹资金,历时两年,成功完成这一投资1.5亿元的省重点建设项目。

作为高湖蓄滞洪区的枢纽,新建的分洪闸位于诸暨东江双江潭,闸室总宽120米,共设14孔,每孔净宽6米。设计分洪流量1160立方米每秒,比老“三十六洞”增大近一倍,哪怕遇到50年一遇的洪 水,也不用担心流量不足。分洪闸移位后,分洪 水流不必再经过数公里的行洪道,可以直接进入蓄滞洪区,分洪更及时、有效。

同时,分洪闸的移位,使行洪道和其外的大片土地得以开发,诸暨的城市发展,也从原先受困于龙门山与浦阳江之间狭长的带状地带,获得了“越江东进”的条件,为今天的江东新城打下了基础。

诸暨人熟悉的老“三十六洞”分洪闸,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,于1995年7月被拆除,在它的原址上,建起了占地440亩、投资3.5亿元的城市广场。新的分洪闸虽然只有14个闸门,但老百姓依旧按几十年的习惯,叫它“新三十六洞”。

解开“分与不分”的纠结,让滞洪与城市有机结合

当年,周长海全程参与了高湖分洪闸移位改建。但是,直到退休,他却从未看到这座分洪闸发挥作用。

如果说分洪能力不足、制约城市发展是“老三十六洞”的两大硬伤,那么“不敢轻易分洪”,则是“新三十六洞”的最大心病。

改革开放以来,高湖蓄滞洪区已从偏僻的乡村逐渐转变为富裕的城郊,个私经济迅猛发展,水产和珍珠养殖日益兴旺,区内社会财富和生产要素的积聚,使高湖分洪的成本不断增加,分洪条件受到严重制约。诸暨城市“越江东进”后的快速发展,更让移位改建后的高湖分洪闸,轻易不敢分洪。因为一旦分洪,必然使2.2万亩蓄滞洪区的土地、民宅、企业受灾。最终,作为浦阳江流域主要防洪工程的高湖滞洪区,只能因现实原因沦为“摆设”。

事实上,高湖蓄滞洪区自1962年最后一次启用以来,至今已有50多年未使用,其中有4次都达到了分洪标准,却仍未启用。

“我们需要的,应该是一个和谐协调的水环境保障体系,既要防止水对人的侵害,更要防止人对水的侵害。高湖蓄滞洪区作为诸暨防汛抗洪的重要工程,如何对其科学利用,综合开发?我和一部分同事认为,本质上就是要在适度承担风险的前提下,实现由传统的控制洪 水向洪 水管理转变,合理利用洪 水资源。”周长海说。

早在2004年,周长海就写过一篇题为《科学利用高湖滞洪 水库,实现人水和谐相处》的论文,提出在不改变蓄滞洪功能的前提下,通过科学划定滞洪区面积,辅助一些工程性措施,将划定的滞洪区改造成湖泊或湿地公园,并加入城市拓展、生态旅游等功能。“对现有滞洪区进行恰当分隔,分成几个大小不等的滞洪区,不同等级的洪 水运用不同的区域滞洪,改变目前不敢分、分不起的现状。同时滞洪区改造成湿地公园,不再涉及大量的赔偿,决策者决心易下,也可以提高城市品位,方便市民休闲娱乐……”

但是此后多年,高湖蓄滞洪区分级滞洪的设想始终停留在纸上。直至2011年“6·16”洪 水,诸暨墨城湖、解放湖两处堤坝决堤,多个村庄被淹,多家企业厂房进水,损失巨大。改造高湖蓄滞洪区的设想,再次变得现实和紧迫。

同年7月,诸暨市提出了对高湖蓄滞洪区进行分级分区改造的规划方案,得到了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。2014年,省发改委批复同意项目初步设计,并将项目列入2015年省重点建设项目。

方案以“蓄滞洪区功能不改变,分洪总量不减少,启用条件不提高”为总体原则,通过修筑隔堤及分洪设施等,将高湖划分为首级滞洪区(简称一区)和一区以外的其余范围,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隔堤、分洪节制、排水站、河道整治、生态绿化、水质处理等6大工程,总投资约22亿元。其中一区单独运用的滞洪量2709万立方米,可满足15年一遇2700万立方米的分洪要求。

根据大城市建设需要,除分级滞洪功能外,高湖滞洪区改造还融入了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理念,周边配套建设生态景观等。其最大亮点,是将在现有2.2万亩滞洪区内划出三分之一的地域,建一个周长16.7公里的湖泊,蓄水区面积约7000亩。“高湖畈要造一个西湖那么大的湖!”消息迅速传遍了街巷,成了诸暨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企盼。

退休后的周长海,也被高湖建设管理办公室聘为技术顾问,重新回到他最熟悉的领域。从办公地点出来,不远处便是改造工程的现场。各种工程机械、车辆忙碌穿梭,12.7公里长的隔堤已基本完成,湖区形态也已大体形成。“今年年底前,整个改造工程的水利施工部分可以全部完成,接着就是景观绿化、道路桥梁等配套工程的开展,预计明年年底,可以完成所有湖区工程建设。”周长海说。

从1950年代修建“老三十六洞”、设立高湖蓄滞洪区,到1990年代高湖分洪闸移位改建、“新三十六洞”诞生,再到眼前如火如荼的蓄滞洪区改造,诸暨水利人用70年时间,走过了一段不凡旅程。从与水为敌到与水为邻,从单纯地与水对抗到学习与水和谐共处,回望这段发生在浦阳江边的往事,留给我们的是远超出水利意义的启示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2315 Second.